政府信息公开
汉中市产业基础及发展规划概要
索  引  号: 发布时间: 2020年02月28日 00:00
来       源: 发布机构: 市经济合作局
内容概述:

  未来,汉中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材料、高品质食药、旅游文化、新兴产业和新能源六大产业。

  一、装备制造产业

  汉中作为三线建设老工业基地,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飞机制造、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精密刀具、仪表液压、智能制造等行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培育了一批“特、专、新、精、智”的配套企业,基础实力雄厚,聚集效应凸显。未来,我们将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汉中实施方案,挖潜力、降成本、增效益,大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推进航空装备制造及配套能力,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支持传统机床、机械设备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智能制造产业,努力打造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450亿元,增加值达180亿元。

  航空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以中航工业陕飞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飞机主机设计研发、部装总装。加快陕飞公司运X飞机生产及总装扩能配套项目建设步伐,积极实施民用货机“两步走”战略,推进项目早日进入研制生产阶段。进一步扩展整机产品生产线,着力发展军民两用运输机、特种飞机、新型中型运输机、无人机、民用货运飞机和涡桨支线客机等整机产品。围绕陕飞公司总装配套需求,加快航空智慧新城建设步伐,培育壮大航空装备制造业上下游全产业链,提升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加大市内航空装备配套能力。重点发展飞机起落架、航空标准件、增材制造、工艺设备、飞机内饰件、机电设备等相关配套产品,培育发展支线航空维修、航空用户支援服务、应急消防、通信联络、应急电力等产业。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依托省上《300万辆汽车产业规划》和《汉中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与国内外知名车企合作,引进一批企业来汉建立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生产基地,推进汉中汽车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燕航精工、邦华新能源、陕西心网等企业,研发生产动力电池、电动机、电控系统、充电设施等系列产品,培育壮大零部件制造产业,提升竞争优势和配套能力。针对多用途市场需求,开发生产各类商用车、乘用车及运钞车、救护车、警用巡逻车等特种专用车辆产品。

  智能制造。以汉江机床、汉江工具、米克隆等企业为核心,加快提升机床、工量具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层次,重点发展大型精密数控机床、滚动功能部件、卧式、龙门式加工中心等系列产品,开展数控高性能工量具扩能改造、技术更新,支持工量具产品向“高精尖缺”方向发展。依托中航电测、华燕纺织、恒大精密仪表等企业,布局智能仪表仪器、智能输配电设备、智能交通设备、感知系统等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产业。顺应制造业发展趋势,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智能机器人、3D打印、工业传感器等,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汉中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现代材料产业

  汉中矿产资源富集,石墨、黄玉、铁、锌、锰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开发潜力大,已初步形成有色冶金、非金属矿物制品两大产业集群和钢铁、有色、光伏、建材4个产业链。未来,我们将推进冶金工业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培育形成特种金属功能、高端金属结构、新型非金属、高性能复合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多元化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以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三大产业集群为重点的西部地区重要现代材料产业基地。到2020年,现代材料产业产值达780亿元,增加值达210亿元。

  金属材料产业集群。立足资源地和已有产业基地,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着力建设以勉县、略阳、宁强等县高品质特种钢材、锌、铜、镍材料为依托的冶金新材料基地;以城固、洋县、西乡等县镁、钛、钾等轻质材料为依托的新型轻合金新材料基地。加快钢铁产业升级,推进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构建钢铁冶炼、高性能钢材产品生产、产品应用等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高性能H型钢、冷轧薄板,航空用优质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的合金钢及数控机床和复杂刀具专用工具钢、特种钢,重点研发飞机制造用特种钢材、蒙皮用特种铝合金材料和专用齿轮加工材料等。积极加快洋县现代材料园建设,以汉中锌业、洋钒公司、煎茶岭镍业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钛、钒、锌、镍、铜、锰等金属功能材料,开发钛镍形状记忆合金丝、薄板、薄膜及薄带,金属构件耐磨材料、防腐涂层合金等产品,壮大特种金属功能材料产业。

  非金属材料产业集群。整合市内硅石资源,建设以城固县为主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基地,提升壮大生产规模和产品层次,大力发展高纯度超细硅微粉、单晶硅、多晶硅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着力拓展高档石材产业链,积极发展建筑、装饰等相关深加工产品。以城固、洋县石墨资源为依托,及时跟进石墨找矿大会战进展情况,加强与省内外石墨烯产业研究机构和重点龙头企业对接,适时开展石墨烯产业园项目建设工作,布局前沿新材料产业。

  新型建筑材料集群。顺应绿色环保趋势,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建材及其制品,重点发展新型建筑外墙保温隔热复合材料、树脂幕墙装饰复合材料、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涂层复合材料、粉煤灰—树脂基复合板材、特种复合陶瓷材料等。依托我市钢铁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高性能建筑用钢结构材料。

  推进现代材料产业链建设。支持引导企业加大对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建立完善铜、镁、钾、锌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以及城市矿产开发利用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开发水平。积极打造以开采、冶炼、加工材料、终端产品为上下游联系的纵向产业链,构建以科研、生产、能源供应、物流、生产生活服务等分工合作联系的横向产业链,大力发挥资源优势,提升现代材料产业竞争力。

  三、高品质食药产业

  汉中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一江清水不仅送到京津地区,也送到了关中平原。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我们培育了水稻、油菜、茶叶、柑橘、大鲵等特色农产品以及西洋参、杜仲、天麻等名贵中药材,形成了食品工业、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链条。“汉”字号、“朱鹮”牌有机农产品畅销全球,汉中茶叶、城固柑橘、略阳杜仲、留坝西洋参、佛坪山茱萸驰名中外。未来,我们将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壮大绿色有机食品、生物医药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国内一流的高品质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20年,高品质食药产业产值达600亿元,增加值达215亿元。

  (一)食品产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以水稻、蔬菜、特色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为主的种植基地,以猪、牛、羊、鱼等为主的养殖基地和以大鲵、野猪、鹿、蜜蜂等为主的特种养殖基地建设步伐。推进一批具有产业规模、品牌优势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整合区域资源,提高食品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按照绿色食品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粮油、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围绕稻油品质提升工程、机械化节本增效工程、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工程、优质粮油品牌建设工程,着力推进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多样化加工、品牌化开发,促进粮油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挥洋县国家级有机认证示范县的带动作用,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和营销力度,鼓励生产胚芽米、营养米粉、绿茶油、无抗肉等产品。

  特色食品加工业。深度挖掘“汉中仙毫”品牌价值,加快茶叶示范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引进茶叶精制设备,建设茶叶精制加工厂。积极延伸茶产品上下游产业链,探索茶文化休闲旅游类项目开发,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以秦洋酒业、城固酒业、朱鹮黑米酒业为依托,振兴“白、黄、黑”酒产业,明确品牌定位、注重品质提升、突出品类优化,做好特色和文化两篇文章,集中资源、技术、力量打造核心品牌和超级单品。立足本地市场,做强做大“公主”品牌,并逐步开辟周边地市及省外市场。加大杜仲、柑橘、天然水等产品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实现产品生产高品质、多元化。以苦荞、银杏、山药、杏仁、桃仁、薏仁等纯天然特色资源为基础,研发生产α-亚麻酸、卵磷脂、沙棘黄酮、麦绿素、膳食补充剂等营养保健食品。

  (二)医药产业

  中药材。着力推进百万亩中草药基地建设,以杜仲、天麻、银杏、西洋参为重点,进行种子选择和评价、环境质量、播种、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的规范化研究,形成成套技术和标准操作规范(SOP),建立原产地药材种植技术平台。积极申报杜仲、天麻、银杏、西洋参等中药品种原产地保护,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充分体现原产地药材的质量特征,打造原产地品牌效应。大力推进“互联网+生物医药产业”,结合中药养生生态旅游观光,宣传我市中药资源和“汉药”品牌,展示汉中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形象,努力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综合效益。

  生物制药。承接国内外医药研发、生产、销售项目,引进、培育一批医药生产企业,延长医药产业链,增加药品生产种类,全力打造医药保健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健康产业集群。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维生素D药品、缺乏诊断试剂盒及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发挥大鲵资源优势,开发抗衰老、治疗烫伤等生物技术药物。深化中药材在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妇科疾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积极开发转移因子、卡提素疫苗等生物医药产品。

  动植物提取及保健品。围绕食品、医疗、美容等方面的需求,依托汉中丰富的生物、农林特产、中医药资源,加大动植物提取技术、工艺的创新,积极发展动植物药制剂、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等动植物提取物高端产品,培育高端品牌,以品牌发展带动动植物提取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依托天然谷、东裕生物科技、大华医药、振华药业等企业,利用“汉八味”等优质特色中药材,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和精制提纯,开发系列保健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四、旅游文化产业

  汉中旅游资源丰富,古汉台、拜将坛、褒斜栈道、武侯祠、十三品摩崖石刻等两汉三国历史遗存驰名中外,张骞墓、古代水利遗址“三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拥有世界最大天坑群,兴汉胜境、最美油菜花海、天汉湿地公园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未来,我们将依托秦巴山水生态资源和两汉三国人文底蕴,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完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塑造旅游品牌,建设“一老家四基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深度融合,加强文化内容、形式、服务等创新,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为建设富裕、和谐、真美汉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到2020年,力争旅游总收入突破340亿元,比2015年翻一番;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2%。

  (一)旅游产业

  提升旅游产业特色。依托资源优势,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主题,以“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城旅一体化”为发展思路,坚持板块推进、园区建设、项目支撑、错位发展,加快旅游城市、县城建设,全方位展现汉中特色旅游魅力。各县区要突出各自旅游主题特色,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避免产品同质化。

  促进旅游与各产业融合。坚持一产结合旅游调结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二产结合旅游建园区,积极开发工业旅游、游览体验;三产结合旅游抓拓展,立足自然生态培育壮大休闲度假、山水观光、科普教育,依托环境优势积极开发养生养老、旅居安居、健康医疗、美容保健、文化娱乐,围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网购电商、交通物流、旅游地产、特色商业。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产业各环节和发展全过程,着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条延伸。

  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送”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通过构建西三角生态遗产走廊、自然遗产走廊、文化遗产走廊助力汉中旅游发展。大力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共同打造营销平台。充分利用汉中的生态环境优势,将秦巴山地、珍稀动植物等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并积极开拓西成高铁沿线城市、航线开通城市、友好协作城市客源市场,推动区域内旅游互动。

  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快黎坪、华阳、紫柏山等景区旅游专线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引导公交出租、住宿餐饮、商业零售、金融网点等开展便民服务,加快“汉中智慧旅游”建设步伐。推动旅游在线、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等信息服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汉江综合整治与汉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对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文化产业

  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全面提升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重点发展壮大演艺娱乐、数字传媒、出版印刷包装、文化节会、文化用品及工艺美术品、网络文化及创意等产业。完善文化资产评估、文化产权和版权交易体系,积极发展版权代理、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担保拍卖等各类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优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方式,促进文化产品、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市场健康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多品种加工、多元化合作的“汉中玉文化产业园”,彰显玉文化底蕴,着力打造“汉中玉”品牌。推动“互联网+文化”融合步伐,积极推进电子竞技产业发展,打造区域性、全国性电子竞技赛事,并依托赛事平台开展其他衍生业务,以竞技比赛带动游戏游艺产品的研发推广、经营业态的转变和行业形象的提升。

  打造文化精品力作。鼓励原创性文学、歌舞、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等文化精品创作,每年打造2-3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拍摄大型历史记录片《汉中栈道》,制作张骞题材的舞台剧和影视作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众文化产品创作和公益性文化活动,支持业余文艺社团、民营剧团和业余文艺骨干、乡土文化能人等,创作一批体现本土文化特色、深受群众喜欢的优秀作品。鼓励推出网络原创作品,促进网络文学、音乐、微电影等健康繁荣发展。

  五、新兴产业

  汉中目前拥有陕西理工大学等高校3所,有陕西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20余家,有院士、专家工作站22家,已形成以传感器、导航飞控、卫星通信、智能制衣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未来,我们将围绕强化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数字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力争在数字信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取得突破,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着力建设西北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到2020年,培训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新建10个制造业产业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或专业孵化器,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50人,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50项以上,全市全要素生产率达到45%以上,R&D经费比重达1.6%以上,培育1-2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数字信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依托“智慧汉中”建设,加快发展汉中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加快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区域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展数据存储服务,形成数据资源洼地。积极与国内重点物联网企业合作,建设物联网数据存储及信息化应用平台,着力发展RFID芯片设计、传感器及传感网络、嵌入式软件及芯片设计、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等产品。依托中国电信汉中分公司、中国移动汉中分公司、中国联通汉中分公司等,积极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 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等。以中航电测、万目仪电、大蓝鹰等企业为重点,发展各类传感器及敏感元器件、IC卡智能仪表和智能化量具、量仪等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瞄准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政务航空、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拓展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产品生态(绿色)化设计,推动传统基础制造技术工艺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开展工业能效提升工程,实施流程工业节能技术和高耗能通用技术专项改造,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削减工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能力,重点推进水污染防治、大气及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置、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等领域先进技术开发和利用,鼓励发展尾矿资源化利用、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技术。创新节能环保产业服务水平,支持开展节能咨询、评估、监测、检验检测、审计、认证等专业节能服务,引导节能服务企业拓展服务内容,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能源管理综合服务。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第三方治理机制,鼓励环保治理企业向设计、施工、维护和运营等一体化服务模式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依托褒河物流园区,统筹发展,合理布局,加快建设汉中全域物流网络,打通各县区物流网络节点。着力推进航空智慧新城物流中心前期工作。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将汉中打造成为辐射陕甘川渝周边地区的电子商务中心,鼓励农村电商发展,助力汉中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推进数字创意和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依托陕西理工大学、西部新技术创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积极应用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培育新兴产业的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增强产业集成创新、协同创新能力。支持建立服务经济实体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快滨江新区产业孵化园建设进度,争取汉中航空智慧新城高新技术孵化园早日开工建设。大力支持以中航陕飞、米克隆、汉江药业、汉王制药等重点企业为主体,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行业间技术交流和共享,提升企业间专业化协作和创新能力。按照挖掘发展需求、采取针对性激励政策和服务方式灵活多样的思路,吸引一批高新科技和高精尖人才,实现产业需求与科技成果有效对接。充分发挥汉中市绿色循环经济研究院作用,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成果转化制度,支持企业积极与相关高校、研发机构对接,紧跟最新研究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新兴产业落地。

  六、新能源产业

  汉中境内有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水能资源充沛;天然气输气管道穿境而过,初步探明的镇巴页岩气储量丰富,被列为全国四大页岩气基地之一;光伏、地热、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未来,我们将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强化政策支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引进一批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和先进技术,充分发挥项目拉动作用和技术引领作用,着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逐步形成我市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推动页岩气勘探与前期工作。加强与中省就我市页岩气资源开发的协调与对接,强化开采环境评估,积极推进镇巴县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进一步加强镇巴县周边交通、电力、通信保障配套设施建设,为页岩气资源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持续有序推进水电开发。有序开发利用我市汉江水系、嘉陵江水系水能资源,落实《陕西省小水电开发利用规划修编(汉中部分)》,加强政策引导、政府服务和行业监管,严格审批和基本建设程序,杜绝盲目开发和无序建设,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能源保障。到2020年,全市水电站装机规模达到500兆瓦。

  加快培育延长天然气利用产业链条。拓展丰富天然气供应气源,提升天然气保供能力。加快推进天然气在城镇燃气、工业燃料、燃气发电、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大规模高效科学利用,推进产业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提升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

  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按照“因地制宜、集散并举、完善体系”的原则,加快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按照中省农村光伏扶贫建设项目有关要求,以资产收益扶贫的方式,因地制宜推进村级光伏工程,保障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脱贫增收;支持在已建成且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用电集中区域规模化推广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到2020年底,我市太阳能发电并网装机确保实现60兆瓦以上。

  有序稳步推进风电开发。按照“统筹规划、集散并举、有效利用”的原则,严格开发建设与环境承载相统筹,推进我市风电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在环境承载和送出条件有保障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开展大型风电项目建设,优先发展分散式风能和分布式风能光伏综合利用项目,完善新能源产业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生物质能。以我市“十三五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实施计划”为引领,建立健全生物质资源收集、加工转化、就近利用的生产消费体系。加快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固体燃料和乙醇燃料等产业化发展步伐,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和效益。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5兆瓦以上,年供生物质燃料达到50万吨以上。

  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坚持“清洁、高效、可持续”的原则,加大地热资源潜力勘察和评价。到2020年,建立我市地热能资源数据,完善地热能基础信息数据库,对地热能勘察和开发利用进行系统监测。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促进地热能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有序开展氢能利用。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为指引,适时启动氢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氢能源技术有效利用,带动产业升级换代,实现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

版权所有: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地址:汉中市汉台区民主街43号
咨询电话:0916-2628906   邮编:723000
汉中网安:61230001   网站标识码:6107000015   
陕ICP备14003207号-2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03号
网站地图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