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十二五”期间我市文化名市建设综述
2016-01-14 16:39
来源: 访问量:
打印

    日前,在珠江之滨举行的“美丽中国最美城镇高端论坛暨中国最美城镇颁奖典礼”上,汉中从全国90个候选城镇中脱颖而出,荣获“美丽中国最美城镇奖”十佳之一。

  能够“出众城而倾国倾民”,不仅仅在于一砖一瓦垒砌的城市家园,更在于有传承古今的“文化乡愁”熔铸于城市精神深处。“最美城镇奖”是汉中以文化塑城市之魂而收获的一朵绚丽小花。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以“文化名市”建设为引领,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创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3个、省级文化先进县6个,镇巴县、勉县、宁强县分别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电影之乡”、“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称号。“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挖掘和彰显。

  守望乡愁——延续历史文脉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告诉我们,一个城市的形象塑造,除了鳞次栉比的建筑空间,更需要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著名学者余秋雨来汉中时曾说:“全体中国人应把汉中当做自己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做回一次老家。”2000多年的历史,赋予了汉中深邃厚重的“历史文脉”。位居中国地理版图中心的汉中,该如何活化静态的历史遗存,让记录历史沧海桑田的每一块砖石、印证民族成竹在胸的每一个细节再现时代人文之光?2013年,我市精心策划汉中十大文化符号评选活动,最终确定的“汉、古栈道(石门栈道)、龙岗文化、拜将坛、张骞、定军山、石门十三品、朱鸟、汉调桄桄、汉中仙毫”十大文化符号,增强了市民文化认同,提升了文化影响力。2014年,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的基础上,市委第11次常委会审定通过了“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形象宣传语。这一城市形象定位,找准了汉中历史文脉的独特性和排他性,生动体现了汉中自然真山真水、人民真情真意、干部真抓真干的鲜明特征,对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挖掘、集聚和整合。

  第十八届西洽会暨丝博会上,我市代表团在推介签约仪式现场滚动播放城市形象宣传片,全面叫响“两汉三国真美汉中”。此后,“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宣传持续升温:

  央视《文明密码》栏目,围绕汉中文化遗产、民俗民风、生态旅游等播放专题片;中国经济网对汉中历史古迹、城市建设等进行航拍宣传;陕西卫视在城固张骞墓举行了“丝绸之路万里行”启动仪式;陕西电视台、西部网《你不知道的陕西》大型文化推广栏目来汉策划拍摄拜将坛演《汉颂》、书法家草书绘“汉”字、百名女大学生摆“汉”字、真美汉中冷知识问答等活动;人民日报作家采风团和“丝路起点·美丽陕西”全国画报摄影家采风团来汉采风。

  我市还与新华社陕西分社联合开展“希望城杯”真美汉中图片征集大赛,承办了“两汉三国真美汉中”陕南三市书法篆刻作品展,并联手《三联生活周刊》杂志社,编辑出版汉中城市形象专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2015年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办了“美山、美水、金色花海,汉人、汉语、真美汉中”全国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牵头文联等部门举办了“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美术展。香港《大公报》刊发“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宣传专版;凤凰网持续开展“两汉三国·真美汉中·丝路之源”城市形象宣传。各网络媒体刊发或转载相关新闻1000多条,百度搜索引擎中“两汉三国真美汉中”搜索已达3000多万次。

  “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形象语迅速走进大众、深入人心、广为流传,有效激发了市民对汉中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坚定了实施文化名市战略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生态宜居、循环发展、建设“三市”的凝聚力和带动力。2014年6月,城固张骞墓申遗成功。2015年秋天,张骞故里经贸文化使团大篷车队在北京精彩亮相。随着大篷车队在丝路沿线城市立体开展文化旅游推介、经贸招商、名优商品展销等系列活动,汉中的文化记忆,将不再仅仅是汉中人的“乡愁”,更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乡愁”。

  文化建设——东风夜放花千树

  有人说,未来城市发展将以文化定输赢。

  这句话道出了文化作为城市灵魂,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更在城市未来发展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十二五”期间,“文化名市”战略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我市制定了《汉中文化名市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文化产业发展2012—2015年规划纲要》、《关于实施文化振兴工程的意见》,进一步丰富完善文化名市建设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以及实施路径,成为指导我市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文化名市需要文艺精品支撑。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文艺精品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从2012年起,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用以扶持文艺精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等。还将设立重点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精品扶持资金2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文艺精品创作。

  受到广泛好评的大型歌舞剧《汉上华章—风雅颂》投资逾1000万元,就是通过政府投入、争取省上扶持资金和市场运作等方式,成功打造的文化精品项目之一。它有效整合了汉中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秦巴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充分展现了汉中历史与自然、民俗与风情、古典与现代、雅风与流韵的文化神韵。

  五年来,我市创作生产1200多个文化艺术影视精品,获市级奖520余个,省级奖200余个,国家级奖30余个。《黄金峡号子》获全国原生态渔歌号子大赛三等奖,《郎在对门唱山歌》获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银奖。汉中文化特色鲜明的大型歌舞剧《米仓山风情》《汉颂》《韩信拜将》、纪录片《汉水汉中》等先后被列入全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汉颂》《韩信拜将》《秦巴山水间》在省第六、七届艺术节上荣获多项大奖,《汉颂》《韩信拜将》入选全省备战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重点剧目,《汉颂》还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剧目;《薅秧歌》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电影《古路坝灯火》在央视六套公映。电影《青木川传奇》获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电影《风过菜花黄》、专题片《汉源》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市歌舞剧团张世杰、市群艺馆周竞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汉中市首届“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2014年汉中有3人入选陕西省首批“百名青年文艺家扶持计划”,得到省上连续三年的培训和资金扶持。

  五年来,非物质文化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也得到了有力的保护和传承。我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6个、省级58个,命名市级非遗名录项目84个、县级305个,被认定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27名,建立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国家级非遗项目镇巴民歌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并成功亮相《星光大道》舞台和新加坡“春城洋溢华夏情”金牌庆典活动。非遗项目皮影赴比利时,与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等文化艺术团进行文化交流,成为汉中民间文化国际交流的破冰之旅。《洋县杖头木偶戏绝活》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竞赛金奖。洋县悬台社火和宁强羌族傩艺上刀山在西安大唐西市与国家级、世界级非遗艺术同台竞技。

  五年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汉中民歌“五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化惠民进万家”等活动形成常态,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天汉大地吐蕊绽放,丰硕的文化成果普惠千家万户。

  近年来,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市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2015年12月9日,我省首家市级跨多企多业、融合发展的文化传媒企业——汉中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涉及演艺、影视、广告、印刷、发行、新媒体等多个文化产业领域。改革打破了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必将进一步激发文化名市建设的活力,为汉中留住最美的“文化乡愁”。

版权所有: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主办单位: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地址:汉中市汉台区民主街43号

咨询电话:0916-2628906   邮编:723000
服务传真:0916-2628909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6107000015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