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他强调,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一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加快发展五个农业,推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建设。全市茶叶产量、面积、产值均居全省第一,23万户茶农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培育认定首批54个市级“五个农业”园区(基地、企业),全市有机农业面积居全省第一;自然村生活垃圾收处体系覆盖率95.9%,硬化道路通达率100%,5G网络通达率9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盛夏时节,天汉大地万物荣华,生机勃发。
俯瞰艳阳下的广袤乡村,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焕发新颜、一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青山碧水间,一个个美丽的乡村如同一粒粒种子在萌发新的希望,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次第展开。
▲ 南郑区协税镇田园风光美如画。 本报记者汤江摄
壮大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数根藤条加上一双巧手,造就一件件精美的藤编制品,“编织”出群众的幸福生活。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让其享誉全国。
7月10日,在位于南郑区黄官镇的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62岁的老手艺人牟泳芹正在制作藤编沙发。一根根藤条在她手中翻飞、交叠。“3天后,这张藤编沙发就能完工,我也可以得到一笔收入。”牟泳芹说。
牟泳芹是黄官镇水井村人,有20多年藤编制作经验。农闲时,她就在该公司做活计。“靠本事挣钱,改善家人生活,我感到很自豪。”牟泳芹说。
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是当地藤编龙头企业,有员工2600余人。“公司鼓励群众积极参与藤编产业发展,务工群众每做一单就有一份收入,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该公司董事长陈良顺说。
传承老手艺,奔向新生活。黄官镇按照建设非遗产业强镇发展定位,投资4600万元打造汉中非遗文化产业核心区。“目前,全镇一轴两翼的非遗文化产业新格局已形成,传承人领办龙头企业、手艺人参与合作社、勤快人组建家庭工坊的发展模式初步建立。依托新发展模式,当地1200余户3000余名群众参与编织产业,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该镇副镇长陈琰说。
藤编产业是我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茶叶则是汉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特色产业。据史料记载,汉中茶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已有3000余年历史。
多年来,我市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目标,把茶产业打造成全省单项冠军产业和生态、健康、富民产业。2023年,全市茶园面积132.4万亩,茶叶总产量6.8万吨,干毛茶产值102亿元,产量、面积、产值均居全省第一。全市有产销龙头企业1952家,其中市级以上66家。近年来,还研发了汉中蜜黄、汉中红茶、桂花红茶、花果香红茶、汉中白茶以及茶食品、茶饮品。2023年,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43.23亿元,比2022年增长4.52亿元。汉中红首次参评,品牌价值达14.49亿元。全市23万户茶农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茶产业成为增收效果最明显的一个特色产业。
纵观全市,略阳乌鸡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功创建“略阳乌鸡”国家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黑河镇“略阳乌鸡”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洋县黑米水稻种植面积5万余亩,建成300亩以上黑米水稻种植示范基地30多个,精深加工生产线达10余条,黑米生产加工企业达20多家,万余农户搭上黑米产业致富快车,入选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
我市擦亮“特”字牌,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2023年,全市茶叶总产量5.9万吨,形成以绿茶为主,红黄白黑茶为补充的“五色汉茶、五茶共舞”发展格局;中药材种植面积134万亩,年产量29.4万吨;袋料食用菌2.6亿袋,年产量9.7万吨。“味见汉中”入围2023中国品牌农业与市场年度新锐品牌三十强,汉中仙毫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声誉前百位榜第23位、全省首位。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4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1%。西乡县被授予“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优选出口基地(茶叶)”,留坝县江口镇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命名为首批农业产业强镇。同时,坚持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利益联结双向发力,2023年,全市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19亿元,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1.42亿元。
发展五个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我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探索出一条具有汉中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走进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内的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粉条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只见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道道工序后,软弹劲道的红薯粉条成功出炉,整齐地被挂上了晾晒架。
“以前,县上的红薯品种杂乱,品质参差不齐。公司为实现品质统一提升,筛选出两个粉食兼用型的红薯品种,采用有机种植管理方式在全县推广,市场收购价较3年前每斤提高0.3元。”该公司总经理常红柱说,公司还拥有有机稻米生产线1条,年加工有机稻米5000吨,今年还与当地500余户群众签订有机黑米种植订单3000余亩。
拿到黑米种植订单的种植户李朋儒说:“过去,一家人守着几亩薄田辛苦劳作,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我和康原生态农业公司合作,种植有机黑米200亩,收获后直接被收购,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实实在在的收入,让群众看到了通过有机产业致富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了我市发展有机产业的决心。
令人欣喜的是,在天汉大地上,传统的农业耕种情景已逐渐淡去,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唱响了主旋律。智慧农业已经在天汉大地上生根发芽,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7月15日,南郑区裕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800亩稻田长势正好,合作社理事长郑富俊看着绿油油的稻田,脸上乐开了花:“多亏了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现在种粮真是搭上了数字化快车。”
2022年,该合作社开始上线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两年的适用,郑富俊对数字农业的感受越来越深。打开手机APP,800亩稻田里的实时温度、湿度、光照、气压、风速等信息一目了然;手指滑动,可以放大观察每一块稻田;通过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分析,春天选择适宜温度播种,夏天观测病虫害情况进行田间管理,秋天根据籽粒饱满程度实时收割;试验田和育种田的农机安装了无人驾驶系统,可以远程操控,实现精准播种、变量施肥、变量喷药等。
郑富俊2001年开始就把目光聚焦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不仅一直从事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代耕、代种、代收、植保等社会化服务,成为汉中区域内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标杆,还发挥科技在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只有规模化种植,让农业搭上科技快车,才能让农民通过土地致富。”郑富俊说。如今,通过20余年发展,他扎根农村、立足农田、充分利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
目前,我市大力发展“五个农业”,聚焦10条农业产业链纵向延链条、横向建集群,加快打造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认定首批54个市级“五个农业”园区(基地、企业),全市有机农业面积稳居全省第一。预计2024年年底,有机农业面积达到26万亩、产值超20亿元。推进立体种养,发展设施农业,力争设施蔬菜面积达到6万亩、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150家。加快智慧装备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和改造130个智能化种养基地。深入挖掘农业功能价值,打造9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点。
推进城乡融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群山环绕中的勉县新铺镇漩水坪村风光秀丽,沿着山间小路蜿蜒而上,一栋乳白色的小楼映入眼帘,这就是建在山村中的汉观艺术馆。
“依托家乡漩水坪村的生态优势,在大山深处创建这样一座集博物馆、拍卖场、会议中心、艺术研学写生、星级接待、文化交流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也为建设美丽家乡贡献一份力。”该艺术馆馆长管文钊说。
新业态集聚的人流,带动民宿、餐饮收入大幅增长。漩水坪村同步建成集装箱民宿3座,改造原漩水坪小学房舍26间,配套用于写生基地生活服务区建设,结合周边农户“庭院经济”等,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为当地村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余个,人均增收5000元。
和漩水坪村一样,越来越多的乡村不断放大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探索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诸多新业态,乡村产业链持续延伸。
一年来,全市把促进脱贫县区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统筹工作力量和资金资源,不断缩小发展差距,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实现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新跃升。出台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若干意见》和《激励办法》,实行“一县一策”精准支持,引领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商贸物流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互促互进。
行进在洋县纸坊街道草坝村,只见巷弄干净整洁,路边溪水潺潺,一座座院落推窗见绿,错落有致的民居搭配主题墙绘,一派和谐宜居的美好景象尽收眼底。一年来,我市扎实开展“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今像草坝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汉中俯拾皆是。
一年来,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彰显汉风古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投入,2024年,全市农林水支出预算安排51亿元,截至6月底,实际执行33亿元,各级到位财政衔接资金18.9亿元。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85%,自然村生活垃圾收处体系覆盖率95.9%,行政村污水治理率36.5%。统筹实施水、电、路、讯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91.5%,硬化道路通达率100%,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分别为99.9%、99.8%,5G网络通达率95%。城固县成功入选2023年100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西乡县被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通报表扬为全国村庄清洁先进县。
乡村展新貌,振兴正当时。全市上下将以奔跑者的姿态、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坚定信心、勠力同心、真抓实干,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