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贯穿千年:秦蜀古道与现代传承
2024-08-29 11:20
来源: 汉中汉文化 访问量:
打印

2023725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考察了四川省广元市翠云廊和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从郁郁葱葱、历史悠久的金牛古道千年古柏生态保护,到褒水激荡、驰名中外的褒斜古道石门十三品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关切。202474日至28日,汉中市公路局围绕秦蜀古道与现代公路的传承这一课题,翻山越岭、贯穿千年、深度挖掘、精细考究、客观求是、实地验寻对秦蜀古道开展深入调研。

古道价值与重要意义

秦蜀古道是古代穿越秦巴山脉由人工开凿而出的伟大交通系统,是早于万里长城的规格恢弘的土木工程,被誉为生命之路、智慧之路、征战之路、邮传之路、商贸之路、石刻之路、咏叹之路、希望之路、开放之路唯殷先人以无畏之举、建经纬之功,在茂林、在江边、在崖壁,或溯河、或越岭、或跨壑,置栈道、置阁楼、置廊亭,开辟出连接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化通道,衔接北方、南方丝路的文明坦途,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促成区域之间政治、经济、贸易、军事、文化相互交融的交通宏图,闪烁着璀璨辉煌的华夏光辉。

汉中,一座波澜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华腹地、战略机枢,独特的地缘优势、温润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物质基础、淳厚的民生民俗,毫不吝啬地滋润着陕南盆地。渴望交流的先行者,在汉中境内筚路蓝缕开凿出四通八达的七条古道,自北向南分布着陈仓、褒斜、傥骆、子午、金牛、米仓、荔枝七条主干线通道,连接陕南盆地与关中平原、川北巴山的必经之路,催生秦、蜀、陇三地融汇互通的美好景象,贯通陕西、四川、甘肃三省与华北、西南、西北地区交相辉映的繁荣通衢,彻底摆脱秦巴山脉横亘、汉水嘉江的束缚。

从此,北四南三的地标深深镌刻在汉中交通历史长河之中,无数可歌可泣、可颂可赞、可惊可叹的历史经典在汉中这片神奇的沃土上演绎,促成千百年来汉字、汉人、汉家的发祥。

古道文明与现代传承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近代以来,随着秦蜀古道沿线现代交通公、铁、水、空四位一体运载模式的蓬勃兴起,境内传统古道的作用被默默替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古道的衰落和废弃,而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新生和延续。

1931九一八事变后,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民国政府被迫向西北、西南地区战略转移,实施战备项目,其中包括浙赣铁路、钱塘江大桥、川陕公路。193411月至19392月,赵祖康主持修筑川陕公路,沿陈仓、褒斜、金牛三条古道,先后修成宝汉、褒棋、汉白三条公路,结束川陕之间依靠险峻驿道维持交通的历史,改写自古以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年难题。1964年至1973年掀起黑色路面大发展的高潮……1979年,改革开放第一年,第一条二级公路建成通车……1983年,朝发汉中、暮至西安……1991年至1997年,构建一体两翼格局,主导开发三个市场”……1998年至2003年,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路网二级路改建步伐……2003年至2008年,推进三化提升路况质量和服务水平……200710月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实现朝发长安、午憩汉中、晚抵蓉城、夜寐渝州。2008年至2016年打造天天一个样公路品牌,2016年至2022路畅人和理念推动公路建设发展稳步向好,目前汉中境内基本形成1座空港、3条铁路、4条高速、5条国道、11条省道、4条环线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古道传承与融合发展

秦蜀古道文物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物质载体,是联结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古道的核心是道路本体,交通体系的核心是栈道。据统计,目前汉中境内栈道共有七种形制,分别为平梁立柱式、斜撑式、依坡搭架式、千梁无柱式、石积式、多层式平梁加盖式、凹槽式,它是人类智慧的杰出工程代表,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石门被誉为天下第一门,位于石门大坝上游右岸200米处,全长15.75米、宽4.15米、高3.6米。在火药还未问世的情况下,先民采用火烧水激的原始方法,凿通石山、修筑公路,无不令人叹服。秦蜀古道交通线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配,主要影响有地形、气候、水文、动物、植被和矿藏等因素。受秦岭、巴山山脉的夹击,汉中四面群山毗连、峰峦重叠。唐代欧阳詹诗云:秦之坤。蜀之艮,连高夹深,九州之险也。阴溪穷谷,万仞直下。奔崖峭壁,千里无土。汉中是我国森林覆盖茂密的地方,温润潮湿、四季分明、夏秋多雨,绿色植被繁茂,为采木修筑栈道、亭阁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古人于蜀道植柏,意在植树表道、以树计程,广元市剑阁柏距今2300多年。在汉中勉县诸葛武侯祠堂内古柏森森,经林学专家测定祠内古柏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洋县清凉寺村的清凉寺,杂草深处只见一颗树前立碑、树身裹红的古柏,据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这颗古柏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从2300年前的金牛道到1700年的陈仓道、再到800年的傥骆道,通过这些古柏能够清晰地发现古人对绿色生态的保护利用长期处于循环状态。

汉中公路部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对路域环境实施绿化,七十年代在绿化基础上向美化进军,创建出桃李争春,绿荫护夏,红叶迎秋,松竹傲雪的宜人景致;八十年代打造出闻名遐迩的汉中至褒河两排长达15公里整齐挺拔水杉守护公路的壮观美景;九十年代注重在平川路段种植花草灌木,在山区路段种植经济林木,并做好和路域环境的协调衔接,精心打扮出汉中褒河至西乡古城10875公里美化路段,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三百佳绿化单位荣誉称号。

古栈道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设驿。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向外界交流、学习,古道的开辟是为了政权统治、军事征战、信息沟通、商品贸易,历代王朝十分重视信息渠道的畅通,设置专门的设施和人员进行服务。驿站、驿道便应运而生,驿站数量的设置,以金牛道为甚。险据四关八驿,分别是阳平关、五丁关、牢固关、棋盘关;开山驿、黄沙驿、顺政驿、青羊驿、大安驿、金牛驿、柏林驿、黄坝驿。

如今沿汉中境内五条国道驱驰,历史文化发掘和呈现令人陶醉其中,呈现对古道路网、地理特点的路径依托,体现对先民睿智、匠心独运的技术承袭,促进对呵护生态、尊崇自然的绿色循环,推动对历史文化、文明遗产的价值转变,以打造生态路、文化路、平安路、美丽路、智慧路五路工程,推进干线公路向通景线、风情线、民生线、旅游线、振兴线五线转化。

充分挖掘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优秀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谱系,守正创新、成果展示,积极探索公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地制宜利用路侧空地、地势开阔、绿化靓点、旅游景区、车流相对密集路段和公路道班等有利节点,通过建造景观亭、打造文化墙,设置文化石等形式,突出呈现内涵丰富、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公路行业文化。

把连接(县镇)城区、(工业、农业)园区、景区三区作为干线公路服务路衍经济和路域经济重点,完善服务区功能、充电桩建设,丰富惠民便民服务功能。先后建成G244武关驿旧桥驿站、青岗坪公路文化主题公园、路韵茶香停车区、秦岭公路驿站、G210西乡路韵茶香红石梁公路驿站主题公园、石人山全省干线公路公路系统首个红色文化基地等项目,开启干线公路+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红色文化的富民兴业新模式,为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做出公路人的贡献。

版权所有: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主办单位: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地址:汉中市汉台区民主街43号

咨询电话:0916-2628906   邮编:723000
服务传真:0916-2628909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6107000015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