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郑区累计投资132.4亿元,建成城市道路35条,改造棚户区23个,8940户群众喜迁新居,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8.3平方公里。图为航拍大河镇一角。宋晓丽 摄
十年栉风沐雨,千年古县华丽转身。
十年风雨兼程,魅力新区强势崛起。
放眼如今的南郑大地,一派欣欣向荣:全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如期脱贫圆梦小康,城乡面貌加速蝶变,山川大地焕发新颜,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郑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十八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58万南郑儿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要求,坚扣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定位,用汗水浇灌希望、秉初心笃定前行,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经济社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之路。
务实重干,高质量发展结硕果
三伏时节,酷热难耐,但在南郑区南郑大道产业长廊,移动ICT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建设正酣。
该项目由汉中移动公司投资12.5亿元建设,于去年7月开工。“机房楼主体已完成,正在进行收尾施工,现已采购部分通信及5G网络设备。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南郑乃至汉中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促进汉中工业、教育、旅游、医疗等领域与数字经济加快融合发展。”汉中移动公司副总经理贾磊说。
该项目的落地建成,只是南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从“一烟独大”到“多业并举”转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郑坚持“一产提质增效、二产提速扩量、三产提档升级”思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精优特绿”现代农业,做深做精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等新兴产业,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努力让产业“筋骨”更强、活力更足。该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7.5:53.0:29.5优化为2021年16.8:47.8:35.4,第三产业占比上升5.9个百分点,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9%,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汉商产业园内技术工人正在工作 肖晓良 摄
十年来,南郑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一心一意谋发展、实实在在抓落实,高质量发展结出了丰硕成果。十八大以来,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2012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21年突破230亿元,总量达到十年前的2.5倍。2017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十强县。2021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45.64亿元,是2011年的1.7倍,年均增长5.7%;人均财政总收入达到9838元,是2011年的1.8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0%,十年平均增长16.5%。
加快融入,城乡发展更具品质
大道如虹连四方。2021年3月29日,全长18.1公里、双向8车道的龙岗大道(G244)正式通车,打通了南郑城区接连中心城区的又一条交通“新动脉”,极大提高了汉台南郑两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
▲南郑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龙岗大道(G244)、汉通公路、天汉大道延伸段等交通大动脉全线贯通。截至2021年底,全区通车公路总里程达3533公里。图为航拍G5和G85梁山高速立交。朱绍军 摄
自2017年南郑撤县设区后,汉中城市格局为之一新。汉中全市辖2区9县,汉中主城区成为汉台+南郑的“双核”结构,蜿蜒的汉江以南是新兴的南郑区。
近年来,该区按照“拉大骨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发展战略,聚焦“加快融入中心城区”这一定位,积极推动汉山、大河坎、梁山三核共振,持续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城镇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核心区加速崛起,城市建设步入新征程。
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滨江文化公园,百家姓景观、诗经广场、文化碑廊等,文化元素贯穿公园每个角落;驱车在国道G244南郑段,细细体会链接城市与自然生态之美;穿梭在牟家坝法镇线的田园道路上,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惬意……生活在南郑的人们,细数着身边变化,每一个都是惊喜,每一处都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颜值不断提升的真实写照。
▲汉山西北片区棚改建设 李阳 摄
近年来,该区累计投资132.4亿元,建成城市道路35条,全区通车公路总里程达3533公里,城乡一体化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公园绿地花团锦簇、服务功能逐步提升,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7.3%。
不仅在城区,乡村亦然。在汉山街道汉山村,村道路两侧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贯穿村落,展现在眼前的,俨然是一幅恬淡美丽的乡村自然画卷。
“现在村里的环境大变样了,干干净净的,生活很舒心。”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屈怀德老人高兴地说。
生态优先,做绿色发展践行者
一江秀水、满目青山。走进位于梁山镇的南郑区中央创新区,放眼远眺,草木葱茏,满目尽是绿色。
然而,谁曾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矿灰飞扬的露天采矿区。
2016年12月,中央环保第六督察组督办后,南郑区高度重视,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五年多时间的治理与保护,梁山采矿乱象从源头得到根治,山体“伤疤”已被茂密的植被覆盖,焕发出蓬勃生机,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基底。
这只是南郑忠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绿色,是汉中发展的底色。近年来,该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扛牢秦巴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做精做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该区深刻领悟“两山”理念蕴涵着的新的发展观和绿色思潮、历史方位,紧盯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严格实行秦巴生态保护目标责任书党委、政府“双签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推进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南郑落地生根。至2021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6.3%,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48%、城市绿地率达38.6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形成了山区有绿屏、平川有绿网、城市有绿景。
▲南郑区依托“一江两岸”、汉山田园综合体开发等利好时机,沿高速、高铁线打造“两山两湖一中心”重点景区,旅游资源全线盘活。图为如梦如幻的龙头山景区。
坚持向好山好水好空气借力,好生态为发展添底气。以生态旅游激活“绿色引擎”,积极探索“旅游+”,把山水风光、人文底蕴融入生态建设,打造“两山两湖一中心”重点景区,南郑旅游资源全线盘活。先后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4A级风景区2处,国家3A级风景区2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2021年被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收入较2011年翻了三番。
心系民生,群众幸福指数满满
老百姓的事,就是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郑区委、区政府一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南郑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高。
▲丰收的喜悦!农忙中,南郑区圣水镇的老李头还不忘拿着今年丰收的新品种稻穗与邻里比较,又长又饱满的稻穗秒杀一众邻里,高兴得都合不拢嘴。王海波 摄
遵循这一目标,南郑改善民生的脚步从未停歇:全区11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兑现了小康路上一户不少、一人不落的庄严承诺。城镇就业累计增加14.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万人次,改造棚户区23个,8940户群众喜迁新居,广大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229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7个,顺利完成“双高双普”和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中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一老一小”保障得到加强。累计落实投资2.45亿元,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027处,46.45万农村常住人口受益。
▲2021年,南郑区实施学校改扩建项目397个,新建校舍1.3万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6.6万平方米。图为改造一新的高台中学运动场。
梁山镇荣国村大力实施“稻+”产业,积极探索从传统农耕种植到现代农业转型,目前已建成1300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实现稻渔互利共生。7组村民晏小芳平时在花英家庭农场务工,一年收入1万多元。“鱼虾肥,稻花香,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现在生活好着哩。”晏小芳美滋滋地说。
该区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各领域优势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村经济新业态,农业种养手段不断优化,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农民实现稳定增收。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13元,城乡收入比降低到2.8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共同富裕目标稳步推进。
▲小南海镇烤烟基地 刘云鹏 摄
文化生活百花齐放。南郑区拥有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12项,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改造提升汉中体育馆,建成8000平方米区文化影视中心,镇级综合文化站(广场)21个,村级文化室(广场)437个,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区。
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21年末全区共有医院、卫生院36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414张,较2011年提高1.5倍。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52张,较2011年提高1.6倍。
▲大河坎城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南郑儿女勠力同心、苦干实干,正以万分热情投入经济社会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实践,奋力谱写南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