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佛坪县以“飞地经济”为切入点,破解自身发展瓶颈,探索“飞出地”与“飞入地”共享发展新模式,打造跨区域产业协作的“微型经济区”,成功落地2个飞地项目,将助力佛坪工业企业实现突破,对生态功能县发展第二产业进行了有效探索。
立足县情实际,锚定飞地明思路。佛坪县是秦岭生态保护核心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历年来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与准入标准,全面关停木材加工、非煤矿山等工业企业,工业经济规模缩小、动能减弱,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3亿元。加之,产业培育受土地资源匮乏、空间承载力有限等条件制约,导致第二产业不强,县域产业整体协调发展受限。2025年初,省发改委出台了《促进“飞地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后,佛坪县深入学习研究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对佛坪提出的“不能因为自身客观因素就忽视二产发展”工作要求,结合县域实际,把握政策契机,科学确立了“飞地经济”发展路径,有效激活了生态功能县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强化区域协同,构建合作新模式。为破解可能存在“项目看好却无力承接”的现实困境,佛坪县以机制创新打破地域限制,打造“飞地经济”发展平台,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精准匹配资源。通过厘清“飞出地”的现实需求与“飞入地”的承载优势,主动对接多个工业园区,逐一比对园区条件、厂房基础、配套设施,为后续合作对象筛选与合作模式搭建提供支撑。确定合作对象。组织承载地政府、园区运营方,开展多轮磋商,最终确定由佛坪县负责招引项目,城固县提供土地、厂房等基础保障,探索打造共建共管的“飞地经济”项目。敲定合作模式。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签订飞地项目合作协议,明确项目落地后双方工业产值、税收分成比例等核心条款,形成优势互补、资源耦合、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
开展项目招引,多点发力促落地。项目是“飞地经济”的生命线,佛坪县在招商方式与融资机制上大胆创新,推动项目快速落地、稳健起步。锁定目标企业。组建招商小分队,多方找寻目标线索,迅速锁定西北有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安建大静态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经过实地考察,全流程跟踪服务,先后成功落地年产2万吨的工程装备生产线、年产6万套的数字化车位锁生产线2个制造类项目。创新融资渠道。在推进数字化车位锁生产线项目中,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风险共担”机制,充分运用资本招商模式,由佛坪投资集团主动联系、跟投西安建大静态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陕西金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设立规模1亿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发挥金融杠杆撬动作用,推动项目市场化运作,实现佛坪投资集团长期持续收益。推动校地企合作。整合关键资源要素,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搭建“校地企”技术、资本、市场合作平台,打造“研发在高校、量产在飞地、销售向全国”的分工链条,快速推动数字化车位锁走向市场,目前产品订单情况良好。
优化服务保障,高效推进助投产。为确保项目早日投产达效,佛坪县在服务机制与审批流程上持续优化,全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打通前期堵点。实施“两地联审联办”机制,整合财政、自然资源、环保、税务等部门资源,帮助企业办理项目备案、环评、稳评等前期手续,将平均问题处置周期压缩至3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升50%以上,累计破解土地、资金、审批等关键问题17个。强化过程保障。组建项目推进专班,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机制,配备保障专员6人,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每周到园区现场推进工作,工程装备生产线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开工仅用时4个月。加大后续服务。聚焦企业需求,建立定期协商推进机制,共同研究要素保障、运营管理等事项,积极对接陕钢集团、满帮集团,规模化采购原材料、降低交通运输成本,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督帮指导,全力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佛坪县将坚定不移地将“飞地经济”作为工业破局的核心路径,推动飞地经济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发展”升级,让“飞地”真正成为连接小县域与大市场的桥梁,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