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南郑区
2022-03-10 15:36
来源: 汉中市政府网站 访问量:
打印


【地理位置】南郑区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地理坐标:北纬32°24′~33°07′,东经106°30′~107°22′。区境东与陕西省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81.5公里和43公里;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部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北与汉台区隔江相望,边界长度32.84公里。区界总长度为436.04公里。区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最长直线距离79公里。全区地域总面积2809.0363平方公里。区政府驻地汉山镇周家坪村,位于区境北部。区城中心十字距汉中市中心广场13公里,距汉中火车站15公里,距汉中高客站17公里,距汉中柳林飞机场31公里,距汉中市政府驻地12公里,距省会西安(经西汉高速公路)280公里。

【建制沿革】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区境北部梁山脚下的龙岗旧石器遗址遗物证实,南郑早在120万年以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和手工业。南郑地名,始见于《史记·六国年表》周定王十八年记载:“(秦)厉共公二十六(年),(秦)左庶长城南郑”。名称来源有“郑民南奔”“出险就平”“奠祭之邑”三说,“郑民南奔”渐被认同。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引《耆旧传》语:“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南郑置县时间,史无明载。其地夏、商两代属梁州,为褒国所有;西周并于雍州,为周代古邑。进入春秋后,为诸侯国争夺地盘时期。周平王二十一年(前750),褒国被庸国所灭,南郑为庸国所有。周匡王二年(前611),楚庄王联合巴国、秦国击败庸国,分割了庸国土地。从此,南郑进入秦、巴、楚三国争夺之盛期。南郑先属秦,后入蜀。战国始秦取蜀南郑,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秦左庶长筑南郑城(今汉中城东北),南郑地名始著。躁公二年(前441)南郑叛秦,秦惠公十三年(前387)伐蜀夺回南郑。周显王在位(前368~前321),南郑被蜀占据。秦孝公元年(前361),汉中被楚国占据,与秦地接壤。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派司马错领兵灭蜀,南郑复秦。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秦楚丹阳之战,秦夺楚汉中郡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治城西(今安康),辖南郑县。
自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建筑南郑城以后,历为汉中郡、道、府、县所在地,为陕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为36郡,南郑为汉中郡属县;秦亡(前206),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以南郑为都城,辖巴、蜀、汉中31县。西汉(前206~25),南郑为汉中郡属县,隶益州刺使部。东汉(25~220)光武帝初年,汉中郡治由西城(今安康)迁到南郑,汉中成为州、郡、府、道、县的治署所在地。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占据汉中,改汉宁郡,郡治南郑,建立政教合一政权24年,建安二十年(215)降曹,复改汉中郡,治南郑。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从四川攻占汉中,自立汉中王,南郑属蜀汉。三国(220~280)时,蜀汉与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的较量。蜀汉景耀六年、魏景四年(263)十月魏灭蜀汉,分益州置梁州,南郑归魏,治所沔阳(今勉县)。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泰康元年(280)晋统一全国,梁州统汉中等8郡,州治由沔阳迁南郑,后司马迪改梁州为汉国,南郑属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南郑归前秦,太元九年(384)复归晋。南北朝(420~589)时,宋、齐沿用晋制,置梁州汉中郡,南郑为州、郡治所。北魏分置汉水东南部为汉阴县,周隋之际废。延昌元年(512)分南郑县置武乡县(今汉台武乡);延昌中期分西南部为廉水县(治所今濂水镇)。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南郑入梁,废廉水县,复入南郑。西魏废帝元年(552),汉中地入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南郑县为光义县,治所未变。北周闵帝元年(557),汉中地入北周,改汉中郡为汉川郡,武乡县该为白云县。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撤销汉川,保留梁州郡,南郑为郡治;隋炀帝大业初,废梁州复置汉川郡,郡治南郑,白云县并入南郑,至大业八年(612)县治移至郡城西,南临汉水。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太宗贞观元年(627),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南郑县为山南西道、梁州治。德宗兴元元年(784),改梁州为兴元府,南郑〔升〕为赤县〔百姓免官税一年〕,南郑为道、府治所。五代(907~936)初年,南郑为前蜀所有,后唐同光三年(925)灭前蜀后入后唐,顺应元年(934)兴元地入后蜀,南郑为山南西道、兴元府治所。在宋代,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乾德二年(964)南郑随兴元归宋,北宋年初置峡西路,首统兴元府,路治南郑。神宗熙宁五年(1072)分为两路,南郑划归利州路,并为路治。南宋绍兴三年(1133)二月,北方金兵首次攻陷南郑城,兴元地(含南郑)成为吴玠、吴璘等将士抗金的前线。绍兴四年(1134)(另说光宗绍熙四年),在县西南部置廉水县,至理宗绍定年间废复入南郑县。绍兴十四年(1134),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治兴元(南郑),西路治兴州(略阳)。乾道八年(1172)三至十一月,著名诗人陆游在南郑作诗多首,赞颂山川美景,抒发对抗金的忧郁心情。端平三年(1236),蒙古军50万人马大举南侵,攻兴元府入蜀。汉中入元版图,南郑隶之。元朝设陕西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治,正式划归陕西。明朝洪武三年(1370)四月汉中入明,南郑隶之,五月改兴元路为兴元府,六月改为汉中府,南郑为路、府治所。洪武九年(1376)改陕西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辖汉中府,南郑为府治。洪武十年(1377),褒城县并入南郑县。正德年间(1506~1521),在县南青石关设巡检司。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部贺珍占据汉中。在清代,南郑属陕西布政使司汉中府辖县。顺治二年(1645),清兵部郎中胡全才任关南道,诱降贺珍,九月清廷授予贺珍“定西前将军”;次年正月贺珍反清,攻打长安,兵败退回汉中、兴安。顺治五年(1648),吴三桂曾率军驻扎南郑,八年还京,九年又来。康熙十三年(1676),清兵撤离汉中,南郑再次被吴三桂部占据,至十八年撤离。嘉庆二至九年(1897~1804),白莲教起义军转战南郑给围剿的清军以重创。同治元年(1862),四川起义军邓天王率军进攻汉中,据县南青石关;云南昭通农民起义军蓝大顺部袭击褒城,过南郑占洋县。同治元年(1863)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由兴安入汉中,攻克各县,攻占汉中府,次年正月撤离。中华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道,南郑为陕西省汉中道治所;十七年(1928)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陕西省辖;二十一年(1932)12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川山边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1935年2月底撤离,共建立1个县级苏维埃政府、3个区苏维埃政府和24个乡苏维埃政权,南郑有2800多人参加红军,随军入川参加长征2400人以上。民国二十四年(1935),汉中各县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查区,专员公署进驻南郑城。
【行政区划】2400多年来,南郑经过多次历史变迁,行政区划随政权更替而变化。“南郑”这一名称,除西魏废帝三年(544)至隋初年(581)年间更名为光义县外,从未改变,所辖区域明代前无考,明代至民国大致包括:除现在褒河镇周围地区以外的今汉台区全部,今城固县柳林镇及周边,今南郑县汉山、大河坎、胡家营、圣水、湘水、法镇、牟家坝、小南海、红庙、青树、协税、梁山、阳春、高台、新集等镇所辖区域。民国二十四年(1935),废除乡里行保甲,划分5区23个联保处252保,共3482甲;民国三十年(1941),改联保处为乡镇公所,并调整插花地。1949年12月6日南郑解放,分设为南郑县和南郑市,将原县城5镇及近郊的汉水、石马两地新设南郑市,其余15乡仍属南郑县,同时划入褒城县协税镇,县辖16个乡镇,治所十八里铺(今汉台铺镇)。12月12日南郑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将16乡(镇)划分为7区,之后调整区乡多次。1954年底,四川省通江县碑坝区所辖8乡划入南郑,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并入汉中市。1961年8月市县分设,恢复南郑县建制,县城设周家坪,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冷水、南海、汉山、红庙、碑坝5区和原褒城县辖高台、新集、黄官3区及原黎坪中心区6乡为南郑县新政区,设中所、新集、南海、红庙、黄官、碑坝、元坝7个区工委,56个人民公社。1962年,新集区工委分设为新集区、高台区工委,中所区工委分为冷水区、汉山区工委,共辖63个人民公社。1963年,区工委改为区公所,辖68个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设9区63乡5镇。之后,行政区划共变化五次:1996年6月撤销9区和10镇58乡,组建19镇19乡;2001年11月撤并乡镇8个,辖18镇12乡。2002年,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14个,大河坎镇迎宾路以西6村划归汉中市经济开发区管辖。2011年6月撤乡并镇8个,辖22个镇,村委会由495个撤并至393个,村民组由3762个撤并到3054个。2012年4月,成立艺苑社区居委会,大河坎镇管辖。2015年9月实施镇村综合改革,辖20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个城镇社区、288个村民委员会,共有2856个村民小组。2017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撤销南郑县,设立汉中市南郑区,以原南郑县的行政区域为南郑区的行政区域。
【经济区位】南郑地处汉江南岸,与汉台区隔江相望,为汉中双百城市组成部分。西汉、十天、宝汉高速公路、西成客专高铁和省道211线、汉朱路穿境而过;临江的大河坎、梁山、圣水、胡家营四镇近33平方公里为汉中市中心城区建设范围,区周家坪作为汉中大城市西南部副中心建成区5.5平方公里,横跨汉江的天汉大桥、龙岗大桥、汉江桥闸3座桥梁和天汉大道、南郑大道、西二环大道,把南郑区城与汉中中心城区连成一体。至2016年末,全区城镇建成区面积2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至25.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已建成省级园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双普通过验收。境内生态良好,雨量充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县域经济特色鲜明,茶叶、烟叶、生猪、中药材、蔬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烟草、设备制造、新型建材、矿产冶金、绿色农产品加工为工业经济的支柱;旅游重点景区两山(黎坪山、龙头山)两湖(南湖、红寺湖)一中心(大汉山休闲旅游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小南海、龙岗寺、圣水寺开发初具规模,大汉山、红寺湖、圣水法镇三大旅游环线基本形成。

版权所有: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主办单位: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地址:汉中市汉台区民主街43号

咨询电话:0916-2628906   邮编:723000
服务传真:0916-2628909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6107000015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