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厚植文脉根基 建设文化强市——论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
2025-08-21 18:06
来源: 汉中发布 访问量:
打印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软实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汉中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既是战略性资源,亦是标志性名片。当前,我市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是落实省委安排部署、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必须担起的重要使命,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努力将我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的必答命题。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汉中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为文化强市建设擘画蓝图,全市上下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形成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局面,把汉中建成更具引领力、传承力、感召力、供给力、竞争力、影响力、创新力、吸引力的文化强市。

建设文化强市,需以系统思维统筹四重关系,推动文化与多维要素深度融合。文化与发展是“魂与体”的共生,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文旅农商交体养融合发展,壮大藤编、羌绣等非遗产业,以文化赋能发展、以发展反哺文化;文化与生态是“韵与境”的相融,要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以文脉、山脉、水脉的整体生态视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实现文化汉中与美丽汉中双向奔赴;文化与科技是“古与今”的对话,要集成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文化发展,打造消费新场景、体验新形式、传播新路径,推动文化“硬件”“软件”全面升级;文化与安全是“基与盾”的守护,要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守护文化传承发展底线。四重关系环环相扣,唯有统筹兼顾,方能行稳致远。

建设文化强市,需以人民为中心,让文化服务与产品暖人心、合民意。文化从不是橱窗里供人远观的陈列,而是要走进群众的生活日常。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全过程。要以文明风尚滋养人,以优质供给满足人,以精品力作鼓舞人,以良好环境吸引人,推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给什么”到“要什么”的跨越,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群众在“触摸文化”中感受幸福,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利民。

建设文化强市,需以改革创新激活内生动力,释放文化发展活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发展的突破点也在创新。要敢破“老框框”,破除“守着家底等客来”的思想桎梏,拆除体制机制里的“玻璃门”,推动文化资源从“沉睡”到“活化”;要善做“新文章”,促进文化产业延链成群、文化主体焕新提能、文化产品迭代升级;要抓牢“关键处”,深化市县融媒体、国有文化企业等重点领域改革,构建多元传播体系,拓展数字文化贸易,让汉中文化产品乘“云”破圈、走向世界。守正为基,创新为翼,方能让文化强市的“引擎”动力更足、运转更稳。

建设文化强市,需以协同配合凝聚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建设文化强市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树牢“一盘棋”思维,健全推进落实机制,建立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的工作推进体系,项目化、闭环化、清单化推进任务落实,确保每个环节有人抓、抓得实。要改作风、优政策,多干“接地气”的实事,完善文化产业扶持、用地保障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民间力量积极参与。从“各管一段”的分散发力到“齐抓共管”的协同攻坚,方能将文化强市“规划图”变为“实景画”。

文化如河,载着千年文脉奔涌向前;强市如舟,借文化之力破浪而行。汉中建设文化强市,既是对千年文脉的守护传承,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开拓创新。只要锚定方向、系统发力、心系群众、锐意创新,必能让文化之花在秦巴山水间灼灼绽放,让汉中在文化滋养中焕发更耀眼的时代光芒。

图片

版权所有: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主办单位: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地址:汉中市汉台区民主街43号

咨询电话:0916-2628906   邮编:723000
服务传真:0916-2628909   汉中网安:61230001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003号

网站标识码:6107000015

陕ICP备14003207号-2
网站地图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