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巴山层叠的皱褶中,汉中将千年时光淬炼成卷,书写出一轴文化赓续与城市发展共舞的壮阔长卷。
新时代的汉中,以“汉风古韵”为墨,以绿色发展为毫,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城市动能,让文化之光点亮天汉大地。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十大工程”筑牢根基,到文化赋能文旅、“绿色生金”;从农文旅融合绘就千亿产业宏图、打造全国试点与典型案例,到国际赛事与学术论坛彰汉风风采……
文化强市的汉中实践,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挥毫落纸,作答时代命题。
一项行动:建成更具引领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强市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省委部署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汉中扛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如何回答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努力将我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的必答命题?
日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汉中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明确了《中共汉中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强化理论武装、扎实推进理论宣讲“万家工程”、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意见》以“文化+百业”“文化+旅游”为突破,围绕打造“汉文化”新高地的城市窗口,明确了“八个坚持”重点任务,持续深化加强历史文化传承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十大工程”,全力推动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
力争到2030年,文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迈入全省第一方阵,成为文化强省建设排头兵。
一个定位:让“绿色汉风”双轨绵延
“你们看,这株古旱莲已有400余年树龄,与祠内古朴庄重的建筑相映成趣,形成别样美感,展现出历史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勉县武侯祠,讲解员指着古树向游客介绍。生态课堂开设在历史场馆,正是汉中以生态与传统文化为双引擎,让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价值实现互哺共进的生动实践。
汉中用“古”的底蕴、“绿”的肌理、“智”的表达,构筑生态文化融合示范样板。
近年来,我市持续聚焦“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全市依托千年汉文化基因与秦岭生态资源,创新实践“古韵活化”赋能文旅体验、“绿色生金”转化生态价值融合路径。打造“穿汉服、行汉礼、赏汉乐”场景,带动汉文化主题民宿集群与特色餐饮品牌发展;以朱鹮保护为核心,发展有机农业品牌,产品远销海外,“朱鹮”牌区域品牌价值突破70余亿元;市博物馆推出3D裸眼文物展演……“绿色汉风”双轨绵延,城市文化风貌立体展现。
学术深耕,塑强文化标识。汉中实施“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编纂《汉中通史》《汉中编年史》,厘清汉文化源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问道石门”汉魏书风创作研究展,将“石门十三品”推介全国、走向世界;举办朱鹮国际论坛,与日韩合作向全球慢直播朱鹮繁育,使朱鹮成为生态文明研究的全球性学术符号。
一个产业:铸就文化强市链动发展新支点
一座城市的活力,根在文化浸润,脉在产业振兴。古韵汉中的文化产业,以农文旅融合为战略支点,在秦巴山水间铺展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农促融”的多维画卷。
深挖农耕文明、激活特色手工艺与生态山水的多元潜能,汉中制定出台了《汉中市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构建产业融合新格局。
已建成的9家文商农旅融合示范单位,生动诠释“融”的理念;41条精品线路入选全国全省旅游精品线路,将汉中绿水青山串珠成链;秦岭一号旅居专线、“游汉中”小程序被评为全国交旅融合、文旅部5G+应用典型案例,成为智慧农旅的新触角。汉中更被授予“自驾游目的地行业标准试点城市”,荣膺“文旅融合最佳全域旅游城市”“优秀旅居目的地”,连续三年荣登全国传播热度百强榜。
山野的节庆盛会,承载着农耕时节的诗意,更升腾起产业振兴的活力。精心打造的油菜花节、陕南民歌节、冰雪嘉年华等逾200项品牌活动,如同点缀在秦巴山地的明珠,吸引八方游客徜徉金色花海,聆听山歌悠扬,体验冰雪激情。
传承农耕精粹,链动山水文旅,汉中正以奋进之姿,探索“农文旅融合”的全新生态,逐步打造出具有秦巴特色与可持续发展动能的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
一股势能:彰显汉中文化输出独特魅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汉中文化符号对外表达越发多彩。
7月,汉中市博物馆的青砖石阶迎来了一群特殊访客——26名来自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留学生。他们用镜头“触摸”石门十三品的文化遗迹,在兴汉胜境景区汉风建筑前驻足流连,用短视频解码“汉文化DNA”——此次沉浸式采风,正是为即将席卷全球创意浪潮的“汉文化主题短视频大赛”与“汉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两项赛事积蓄灵感源泉,推动汉文化创新表达与传播。
作为文化高地构建者,我市联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等国家级机构,举办“张骞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汉中蜀道及石门石刻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推动汉文化、三国历史及栈道文化研究国际化。
把高端传播作为展示新形象的有效路径。汉中持续在央视推出《汉水清流》《汉水汉中》《汉中栈道》等8部25集纪录片和专题片,在中省媒体持续掀起“汉中热”。海军“汉中舰”和“汉中张骞”“汉中朱鹮”“汉中佛坪熊猫”“洋县华阳”号4列冠名高铁成为流动的汉中新名片——一系列创意之举与匠心之作,尽显汉中文化厚度。
一城德韵:厚道汉中树新风
走进西乡县,全省“文明实践我行动”暨“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活动如火如荼进行中,群众排着队体验义诊义剪、非遗文化展示。在勉县,文艺志愿者在“文明乡风月月行”示范活动中,将移风易俗文艺作品呈现给广大群众,欢声笑语中宣传文明理念、弘扬时代新风。这正是我市“强基工程”的一个缩影,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汉中文明建设多点发力:市容市貌持续整治、《汉中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有效落实、开展“文明旅游志愿者服务计划、加强文明餐桌管理、持续强化移风易俗工作……
今年5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召开,我市共有19个文明创建主体获奖。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9个、全国文明单位26个、全国文明校园5个、全国文明家庭2个,2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5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张婷在候车室救人画面
文明新风在汉中“吹得正劲”,为城市注入“满格正能量”——黄远兴以孝老爱亲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护士张婷在长沙火车站跪地救人、的哥陈建利挺身救扶老人,感人事迹网络传播破亿,让“汉中式厚道”再次成为网络热点。一城汉风厚德,涵养着汉中最深沉的城市文明气质。
文化如酒,岁月为坛,酿一曲醇厚长歌。站在时光交汇的新岸,汉中正以汉风汉韵的千年陈酿为魂,以绿水青山的蓬勃脉动为翼,在时代的宣纸上提笔山河。它书写的,不仅是一场关于精神故园的重溯与唤醒,更是文化强市的壮阔图景。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经济合作局”网站
是否继续?